一人得病,全家易感?健康从一双公筷开始!
近日来,关于推行“公筷制”或“分餐制”的倡议此起彼伏,经过疫情大考的人们开始审视如何“吃得安心”,连与共餐密切相关的幽门螺旋杆菌也再度引起人们关注。
一人得病全家易感 感染率超50%
为何幽门螺旋杆菌有“一人得病,全家感染”之说?
幽门螺旋杆菌(Hp)是一种革兰阴性微需氧杆菌,是全球范围内高感染率的慢性感染性致病菌。据调查数据显示,我国幽门螺旋杆菌成人感染率高达50-60%。
为何我国会有如此高的感染率?专家指出,“口——口”传播和“粪——口”传播是Hp的主要感染途径。前者即经由唾液传播给他人,后者即通过肠道随粪便排出传播。具体来说,平时长辈在给小孩喂饭时先自己咀嚼等行为,都会导致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染。
我院感染病科主任潘红英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:半年前,一位患有口臭的病人前来就诊,排除其他原因后,潘红英建议他去做Hp筛查,检查结果呈阳性。经过用药后,患者得到治愈,检查结果呈现阴性。但最近,这位患者又来了,Hp检查结果复阳。一问才知,他们是四口之家一起用餐,所以这名患者应是在治愈后,因为共餐而再次被传染。共餐与幽门螺旋杆菌传播的关系可见一斑。
图片来自摄图网
潘红英主任说,“一人得病,全家传染”的例子屡见不鲜。究其原因,就是因为家庭共餐制导致幽门螺旋杆菌通过唾液传染。国人的这种传统习惯从传染病上说,其实是一种“餐桌污染”,因为这种方式存在病毒细菌交叉感染的可能。
文明健康 从多一双公筷开始
要避免幽门螺旋杆菌的人际传播,共餐制的危害不应忽视。潘红英主任说,除幽门螺旋杆菌外,共餐制还可能会引起多种疾病的传播,比如甲肝、霍乱、戊肝、细菌性痢疾、伤寒、肠结核、脊髓灰质炎等,这些疾病在共餐的情况下都有传播风险。多一双公筷,多一份安心。
我院消化内科主任潘文胜也表示,幽门螺旋杆菌是胃炎、消化性溃疡的罪魁祸首,甚至可能引发胃癌。中国人习惯的共餐方式是幽门螺旋杆菌传播的主要途径。
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
“有的人习惯用自己的筷子给别人夹菜,病毒就有可能通过残留在筷子上的唾液传播给别人。”潘文胜主任认为,用公筷不是“瞎讲究”,当使用公勺公筷不再局限为个人行为或是单个家庭行为,而是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,“可以大大减少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,相信将来胃癌发病率也会进一步下降。”
潘文胜还提到,能够口口传播的还有诺如病毒。这种病毒总是令宝妈们高度紧张,其引发的急性胃肠炎是典型的消化道传播疾病。在中国5岁以下的腹泻儿童中,诺如病毒检出率为15%左右。接触到患者用过的餐具、物品后没有洗手,与患者一起用餐都有可能导致感染。
在此,我们也呼吁:
使用公筷,从下一顿饭做起。
包括加快构建有序的就医和诊疗新格局、深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、着力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、推进医药卫生高质量发展四大类共21项任务!
《任务》明确选择9个省市的14家大型高水平公立医院开展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,通过委省共建方式,打造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样板、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模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