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属探视时间,患者心脏骤停,该如何说理?
ICU探视规定
ICU病人每时每刻都有专业的医护人员在旁边观察、监测病情变化。
不需要像普通病房那样需要家属陪护。
考虑到ICU病人往往病情都比较危重加上本身抵抗力低,若家属陪护和频繁探视势必影响病人休息,加重病人痛苦,不利于疾病的恢复。
从人性化角度考虑,就规定了家属探视时间,一般都是每天固定时间内统一探视,时长为半小时左右。
和往日一样,又到了半小时家属探视时间。
每个病床都有一件对应的探视服,家属穿好就可以走到患者床旁。
但每个床旁同一时间只能允许一位家属探视,第二位家属若要探视必须等第一位家属探视结束后,方可进入。
这个时候,护士们会停下手上的活,各自站在自己管床的病人旁,这样既能观察病人情况,也方便家属询问一些简单的问题。
每天场景都差不多,看着病人痛苦的躺着,家属更加痛苦的站在旁边,那种心酸和无助,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。
探视时间,患者心脏骤停
怎么感觉状态没有昨天好啊?一点反应都没有。9床家属问了问旁边的护士。
此时,护士习惯性瞄了一眼9床旁边的监护仪,不对啊,心率怎么只有60次/秒,探视前还有100多,不对不对啊,58次、54次、36次,医生,医生快过来,9床心率在下降。
我们几个医生闻声急乎乎的跑过来,一看心电图显示心跳只有30次/分,而且还在继续往下掉。病人的脸一下变得煞白,嘴唇发黑。
好巧不巧,偏偏在探视时间出现状况......
不行,心脏要停跳了!
快,快,胸外按压,一位麻利的护士赶紧跪在床上给病人做胸外按压。
主任医生指导抢救,赶紧准备好肾上腺素1支,静推。不行的话,间隔五分钟再推一支。检查呼吸机管路有没有堵塞,给氧浓度可以再往上调。
已经来不及和9床家属谈话了,关键时刻,抢救病人要紧。
家属没见过这种场面,脸都吓白了,其他家属也凑过来看热闹,整个ICU一下子变得又吵又乱。
把床帘拉一下,家属们都出去一下,现在在抢救。一位护士在维持病房秩序,把所有家属都请了出去。
50分钟过去,家属仍拒绝放弃
医生和护士轮番进行胸外按压,确保每次按压都有效,每个人都很卖力,汗珠从脸上滚下,大家神情凝重。
期间,主任医生多次把家属喊到谈话室,交代患者病情十分危重,随时会丢了性命。
家属知道这次肯定是凶多吉少,非常的紧张和担心,呜呜大哭起来,哭声传遍了整个ICU。
这次必须要尽力把病人抢救回来,我们都知道,在探视时间发生状况,家属那边很难交代。
时间每分每秒过去,抢救还在进行着,急救车上的肾上腺素空瓶越积越多,此时已经抢救40分钟了,病人毫无生命迹象。
医学上关于心肺复苏终止的条件是:心肺复苏30分钟后,患者没有任何生命迹象,可以考虑停止心肺复苏。
继续抢救了10多分钟,看来是无力回天了。
主任再次把家属喊进来,说尽力抢救了50分钟,患者心跳还是没恢复,这样看来,被抢救回来的希望非常小,你们几个家属可以商量一下要不要终止抢救。
听主任这么一说,有个比较高壮的家属,突然扯大嗓门指着我们说:“我弟弟才40多岁,不可能就这么放弃了!还是我们家属先发现我弟弟不对劲的,你们医生要负全责!就是你们监护不到位,我弟弟才会突然心脏骤停的,我们不要放弃!我们要继续抢救!”
家属声音非常的大,像是要吃人,ICU这样的情况也不是没有,主任见的世面多,为了稳住局面,主任开口向家属解释:“你弟弟确实年轻,但是你们也知道,昨天被送到ICU的时候人就是昏迷的,蛛网膜下腔出血本来就是很危险的疾病,我们也反复跟你们交代病情很重,随时有可能病情加重而危及生命。”
家属听了更加愤怒,非常激动,差点把主任挤倒了。
蛛网膜下腔出血凶多吉少
患者45岁,体型肥胖,这次因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整个人不省人事,在外科紧急做了动脉瘤夹闭手术,算是捡回来一条性命。
术后转ICU治疗,已经用了最大的脱水剂量防止脑积水、脑疝,同时应用预防脑血管痉挛的药物,但病情还是非常的不稳定,心率时快时慢,呼吸需要呼吸机维持,整个脑袋肿的非常大。
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总体预后较差,病死率高达45%,而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约2%在到达医院前就死亡。
哪怕送到医院得到了及时的治疗,患者也可能因出现再出血、脑血管痉挛、脑积水等并发症而危及生命。
神经科的医生都熟悉有个词叫做---脑心综合征,是指各种颅内疾病包括急性脑血管病、急性颅脑损伤、颅内肿瘤、炎症等引起的继发性心脏损伤。而急性重症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出现心脏损伤更加常见,进一步导致心脏猝死。该患者不排除存在脑心综合征存在的可能。
所以说,一开始谈话的时候,就要跟家属交代清楚,好让家属心里有个准备。
家属一听,一般都能接受。
家属不理解,要医生负责
但这次又不太一样,家属总认为是他们先发现患者情况不妙,医生才跑过来抢救的,指责我们没有及时发现,导致抢救不及时。
其实,我们都知道,患者心率在进行性下降的时候,心电监护仪还没来得及报警,护士就发现了,并在第一时间就进行了抢救。
整个过程是没有发生任何医疗错误的。
但碰巧就发生在探视时间,家属就理解不了。
由于医学信息和知识的不对等,我们即使向家属解释的再通透,家属还是咬着一个理由不放,死磕到底。
前前后后谈了好几回合,意见没有达成一致。
几个家属非常的不好惹,第一,要求抢救继续;第二,要求封存病历。
我们也按照他们的要求做了,直到医务科派人过来调解,胸外按压还没停止,距离患者心脏骤停已经3个多小时了。
按照复苏指征,30分钟后心脏仍然没有电活动可以考虑停止复苏。患者复苏3个小时了,仍然没有电活动,经尽了最大努力,无奈宣布临床死亡。
人死后是不能放在病房超过2小时的,这是规定,要么直接接回家,要么送去太平间。
家属怎么不同意,态度强硬,严重扰乱了医院秩序。
世纪难题---医患关系
其实这个时候,医生和家属心情一样,都站在死神的对立面,都是最希望患者能够奇迹般的复活过来。
奈何生死有命,悲剧已经酿成。
家属悲痛万分,但还能把怒气发泄在医务人员身上。
而医生呢,在尽力抢救之后,在身心俱疲的情况下,还要背负骂名,成了罪人。
想起之前有个当幼师的朋友跟我吐槽,她说,小孩子在幼儿园和同学玩闹的时候不小心弄破了一点点头皮,家长就指着老师破口大骂,说要投诉老师不负责。然而,小孩子在自己家里怎么摔到、磕到、碰到,都会觉得不是什么大问题。其实这不过是件很平常的事情。
同样的道理,患者若在家中发生意外,家属悲痛之后,只会认为是这是命,也不会去怪罪。怎么换了个地方,到了医院,就全成了医生、医院的责任呢?
什么样的病人才住ICU呢?众所周知,都是病情危重才会把病人送进ICU监护。这时候说明情况本身就不容乐观。
在ICU,每个病人都有心电监护,生命体征不稳时会随时报警提醒医务人员,所以不需要护士一直盯着心电监护,只需要听到报警时立即赶到,进行相关抢救。
患者在探视时间心脏骤停,意料之外,但又在情理之中,毕竟按照病人的病情,随时都会发生生命危险。医师是人,不是神,不能完全预料所有的病情变化。
面对这种情况,该如何说理?
- END -
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医学之声,作者三味
具体内容一般应包括公立医院新文化建设的实践基础、顶层设计、具体做法和成效作用等。
新的方案对考核内容中综合性指标做了较大的调整。
“最佳组织奖”重磅出台,快来看看哪些医院荣获/蝉联“最佳组织奖”